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没有家,漂泊已成宿命
作者:瞿叶娟  发布时间:2023-11-06 08:56:45 打印 字号: | |


下午刚上班,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父亲坐着轮椅被推进法庭。他头发花白、身形消瘦、面色枯黄,瘫坐在轮椅上,身体还不停地颤抖,手中的拐杖随时都能掉下来。他低着头,背弯成弓形,目光一直锁定法庭一处角落。因耳朵背,需要靠近大声喊出来,他才用力摇头或点头示意。

这几年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家务事对他来说已如家常便饭。这次他告大儿子私用他的退休金并要求返还,二儿子和小儿子是代理人,三个女儿和儿媳都坐在旁听席上。

庭审中,法官极力维持法庭秩序,几个儿女还是吵成一团,各说各的理由。他们都极力表达对老父亲的关爱,但又彼此计较、攀比。前几年,老母亲去世后,子女们开始相互较量,谁都不愿赡养老人。无奈之下,老父亲将六个子女诉至法院,法官多次组织调解都没有成功,最终判决六个子女轮流赡养老人。他的退休金存折和医保卡跟随老人,轮到谁家赡养就由哪家保管。

法庭上,几个子女都提交了账簿,记录地非常细致,一床棉被、一双筷子、一双拖鞋、一瓶牛奶……每笔支出清清楚楚,并且都有对应账单或者发票。我接过厚厚的六本账簿,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从手上传遍全身。我看到老人目光一直随着我的手移动,直到把账本交给法官,他的目光才锁定在法官手上,不知道那一刻他心里是否翻江倒海。

老人每月退休金加上各种补贴将近六千元,但依然是“月光族”。他极力诉说其中缘由,但因牙齿已掉光,嘴唇及唇部肌肉已萎缩,吐字不清。

二儿子将他推到法台前,他眼睛浑浊、眼神游离,似忍受着不堪重负的疲惫。法官耐心地大声重复问题,并聚集所有注意力观察他嘴型,努力分辨他想表达的内容,老人的嘴唇艰难地聚合又分离,吐出不清楚的字眼。他一遍遍重复,“1980年退休,现在身无分文”。虽然沟通不畅,但从他表情里能看到了凄凉和无奈。老人用无光的眼睛看着法官,想抬起胳膊比划,但试了几次还是放弃了。

几个子女因为老父亲一万多元拆迁款争执起来,彼此都发起毒誓。老父亲一言不发地坐着,低着头,仿佛背后的声音与他无关。偶尔艰难地抬起头看看法官,但依然面如铁灰。

四个多小时的庭审一直在2007212日至20181223日间徘徊,每天生活都很清晰,但又很模糊。

子女们都不愿和老父亲共同生活,就为他租了房子,平时轮流送饭。老人还能走动时,他蹒跚地挪出房门晒晒太阳。他几年前已行动不便,靠轮椅代步,子女们送饭时偶尔会推着老父亲出去走走。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只与安静作伴。

老人生于1925年,走过了九十多年人生历程,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却为诉讼频频奔波,不得不用法律武器捍卫一个父亲的权利和尊严。

想象老父亲年轻力壮,想象几个子女孩童般的样子。他们每日盼着父亲下班,簇拥在父亲膝下诉说着一天的见闻,一家人围在餐桌前说说笑笑。对比眼前的场景,一家人相聚在法庭上如硝云弹雨,言语激烈、情绪激动。如今吵闹取代了往日的欢笑,儿女们用言语这把利刃将“家”削成碎片,散落在法庭凝固的空气里。老父亲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一点点消失,却无能为力。

风蚀残年之际,虽儿孙成群,但老父亲只与孤寂作伴,晚景凄凉大抵如此吧。

开完庭后,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五味杂陈,心疼、心酸揉在一起。为了老人,为了这个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奈何子女间积怨太深,在每次诉讼中,法官都做过大量调解工作,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想要从源头化解积怨,确实很难。思绪就这样忽起忽落、忽明忽暗,但我们想法很坚定,就是一定要做点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老人家里,大女儿刚送来早饭,我们特意支开了她。法官坐在床边抽了张纸,不时为老人擦去洒落的米粥。“到法院起诉大儿子,是您真实想法吗”,法官凑近他的耳朵说。

老人眼里突然蒙上一层浑浊的雾,目光更暗淡了。他看了看门口,放心地朝法官摇了摇头。原来,大儿子家并不富裕,轮到他赡养老人时,虚报了生活费用和护理费用。“我虽然老但不糊涂,这我知道啊”,老人边说边无力地拍了拍法官的胳膊。

其他几个子女轮番给老父亲做思想工作,老父亲终于同意起诉大儿子,于是就有了这起诉讼。“但我不是真想让他还钱,都是我的孩子啊,但凡能让孩子们生活好点儿,我情愿身无分文。我装着糊涂,孩子们却非要挖清楚”。说着说着老人已是泪眼婆娑。

理清了缘由,法官开始了漫长、曲折的调解过程。已记不清打了多少次电话,组织了多少次会面。这一家人从电话中语气平和,到面对面时心平气和再到相拥言和,每一步都是一个大跨越。

最终,大儿子同意带孩子每周至少回来住一天照顾老父亲,老人也决定撤诉。老人来法院办理撤诉手续那天,天气格外晴朗,窗户透过来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在同一个法庭里递交了撤诉状。六个子女围着法官说着感谢的话,老人坐在轮椅上默默地看着,露出了珍贵的笑容。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最本真的磁性。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更是本能。“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母倾尽一生为子女操劳,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的付出,竭尽所能将一切留给子女。

《论语》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赡养,更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敬重。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赡养都大动干戈,何谈内心上的敬重;对父母都不孝敬,更何谈“孝”的传承。

    家是靠爱维系的,没有爱也就没有家。没有“家”的人像旷野中踽踽独行者,心在游荡没有归属,“漂泊”已成宿命。所以爱人的本能首先从爱亲人开始。


 
责任编辑:刘海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