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研究 > 案例评析
重拳出击!“强实名”剑指演出票务乱象
作者:瞿叶娟  发布时间:2023-10-17 08:50:56 打印 字号: | |


9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通知》围绕7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要求,直击营业性演出乱象。从制度层面加强对票务市场的规范,从源头上极大压缩“黄牛”票贩的生存空间,保障大型演出活动平稳有序举办。

2023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迅速恢复。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发布的《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其中音乐类演出贡献在90%以上。今年以来,尽管演唱会场次整体呈井喷趋势,但多场演唱会还是一票难求。今年,某知名歌星的演唱会,门票尚未开售,想看人数一度接近680万人,但场馆最多只能容纳6万人。

市场需求火爆但缺乏有效规范,演出票务市场一度乱象频出,囤票、倒票、售假票、难退票等现象层出不穷。2019年至20238月,北京法院审理相关票务纠纷超百起,案件反映出的问题集中于三方面:

一是“黄牛”囤票后肆意倒卖严重影响市场秩序。不良商贩为获取高额利润,利用专门刷票软件、人工代抢获取门票,或从平台处获取内部票倒卖。近期举办的一场热门演唱会,一些二手平台上的“黄牛”将原价2000元的内场票哄抬到数十万元。

二是不法分子假扮票贩借机行骗。假“黄牛”谎称能够帮助代抢、转让演出门票,或冒充内部人员能拿到内场票、紧俏票,甚至直接伪造并出售假票。一名假票贩谎称能购买著名相声演员的演出票和知名歌星演唱会门票,骗取30余名被害人9万多元。

三是退票难成为普遍现象。互联网购票已成为主流,为加大对票贩打击力度,实名制入场、不得赠与等规定在大麦等官方授权购票平台较为普遍。但平台演出门票预售期较长,消费者常因行程有变等原因遭遇退票难。非官方授权的购票平台、零散票贩因缺乏行业规范,消费者退票难度更大。

《通知》专门规定了票务管理,剑指上述三大难题。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置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明示授权的票务代理机构,引导消费者从合法渠道购买门票等等各项规定从源头和售后两个方面强化管理、双向“奔赴”,弥补管理漏洞,大力打击不良票贩,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旺盛。炒票倒票等不合规行为影响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完善管理规则,推动以管促治、管治结合,全面铺开整治战线,致力营造透明、畅通、有序、健康的演出市场秩序。

《通知》体现了用科学化法治化手段管理市场的基本要求。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将为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坚持问题导向的治理方式也将极大助力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责任编辑:刘海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