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我站在公交车站等车。想利用等车间隙,让思绪在天马行空中游荡,抖落一身疲惫。我舒服地感受着夏日的晚风,欣赏着天边的晚霞。今日晚霞出奇地美,美仑美奂、恢弘大气,有时像火山喷发、有时像光影瀑布、有时像山顶云雾......
我正沉浸在对晚霞具象的幻想中,却被一声“阿姨”叫住了。一个约莫10岁的小男孩站在我面前,体态结实、皮肤黝黑,笑着看着我。当我们四目相对时,他眼神中没有丝毫胆怯和陌生感。
“阿姨,你买书吗?”小男孩自信地问。
我一时还没有从美景中清醒过来,被这突兀的一幕惊的不知如何作答,我本能地说,“阿姨不买书”。
我确实是不缺书的,至少目前想看的书都有了。就在一周前刚采购了十多本书,最近一直沉浸在阅读新书的狂热中。
小男孩的脸上略过了一丝失望,我立刻意识到这不假思索的回答磨灭了他的希望。赶紧找补说,“你卖的是什么书呀,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小男孩看了看远处树下站着的大人,我循着他的目光看到了一位戴眼睛的女人,40岁左右的样子,穿着朴素、气质沉稳淑静。从年龄和外貌上推断应该是小男孩的妈妈。她把坚定的目光传递给了小男孩,也以频繁点头的方式将鼓励传递了过来。
小男孩介绍说,他正在以卖书的方式勤工俭学。说着说着,就把一本书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册《一个投资家的20年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文摘试读本,只有巴掌大小,总共三四十页的样子,没有出版机构也没有标价。首页贴着一张贴画“勤工俭学”。我推断应该是买书时的附赠本。
我问多少钱,小男孩利落地回答30块钱。
听到这个价钱,我本已燃起的鼓励热情瞬间被浇灭了一半。小男孩看出了我的犹豫,很快说了一句颇有余震感的话,“阿姨这本书也就是你平时一杯咖啡钱,但你却可以从这本里学到投资赚钱之道”。随即很快地背诵了其中两个段落。他背的很快,我完全没有听清楚内容,只感觉非常熟练似在演讲,应该是多次练习或者多次展示了。
此时,价钱已经是次要的了,即使小男孩报价50块钱,我依然会买的。因为孩子的自信、果然和勇气不是价钱能衡量的,但沾染上金钱后就像纯净的白雪附上了一层灰尘,丧失了本真的面貌让人觉得疼惜。
我推测推销策略应该是家长传授的,即使这本书可能连5块钱都不值,但家长却可以定价30元,这中间的差价是孩子的童真和善良。
虽然心里有很多疑惑,但还是不忍再次拒绝,我问怎么付钱。小男孩熟练地举起胸前的卡牌,此时我才注意到他胸前挂着的是付款二维码。原本是学生卡已换成了付款码,这让我多少有些惊愕和失落。
转完账后,小男孩把书塞到我手里。作为一个买者,我觉得有义务再做点什么。我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说“希望你能一直保持今日的自信,也一直相信这份鼓励和真诚”。
他似懂非懂的样子,用力地点了点头,笑容像阳光下的向日葵。礼貌地向我鞠了一躬后,飞快地跑到了树下跟大人拥抱在一起,应该是庆祝推销成功。此时,那大人不知何时已抱起了一摞这样的小书,小男孩跟在大人后面一蹦一跳地向前走了,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我坐在公交车上,随手翻了翻这本小书,满满的都是投资计算公式、盈利曲线、回报额度、波动幅度,还充斥着“常分常有”“越分越多”“一个人的胜利,一代人的光荣”等打鸡血式的动员词句,金钱的铜臭味扑面而来。我开始后悔了,很心疼地后悔,并不是心疼30块钱,而是心疼孩子。原本是善意举动,会不会因不忍心而酿成苦果?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所以,有时候善意也是一种罪恶。
从大人和孩子的状态来看,他们并没有被贫穷所困,所谓勤工俭学应该是对孩子与陌生人接触,并在陌生人面前推销、展示的一种锻炼。
成年人对孩子有着照拂和爱怜的本能性情感,孩子的童真最能激发这种情感,所以看似不等价的交易在情感烘托下是容易成功的。但孩子的童真不应也不能成为交易的筹码,勤工俭学也不能成为赚钱的名号和噱头。
孩子如树苗,价值观的引导如雨露滋养。如果雨露变了味道,树苗会缺少“营养”,枝干瘦弱、弯曲、易折就成了必然结果。孩子亦是如此,当成长的价值观变成对金钱的追逐和对盈利的期待,受其奴役、为其所累也不难想象了。
我是多么地希望这次交易如我期待般纯净而丰富,能为孩子成长带来点滴的雨露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