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几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万般磨难,成为后世人们做人、做事的标准和典范。《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结集,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为后来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语》内容涉猎广泛,涉及政治、教育、文学、为人处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论语》语言平实、道理易懂,每每读来,都犹如醍醐灌顶。现将个人的学习收获论述如下:
一、修身:内外兼修,强身健体
修身之道是孔子“修齐治平”思想的开端和基础,也是如何做人的基础性内容。对于如何修身,孔子从目标、内涵、方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修身的方法论以及重要意义。
(一)内外兼修
孔子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根据孔子的思想,修身要以“君子”为目标,通过内外兼修,达到“德才兼备”。内,即内在品德修养、人格内涵;外,即学养和才干。二者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的。只有做好了自我管理,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能治理好国家,达到天下太平。
(二)身体素质
孔子对于修身的论述中,还强调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孔子珍惜生命的价值性,同时也认为注重身体健康也是孝道的表现。孔子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仁爱”观强调血缘关系的爱,同时认为家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整体。因此,珍惜身体、珍爱生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乃至家族的负责。同时,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国效力,也是爱国的表现。
孔子对修身的论述,于今天而言,对每个人及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大有裨益。一方面,孔子强调了修身对于人本身的重要作用。强身健体是立命之根本,内外兼修是立世之基石。另一方面,孔子认为修身也是齐治平的基础。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处世:人和家兴,诚信友善
孔子关于处世之道的论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齐家之道,二是交友之道。二者构成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网。人具有社会属性,不仅要处理好自身,而且要处理好自己同外界的联系。
(一)齐家之道
论语中所说的齐家主要是指家庭中男性成员在处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兄弟关系中所承担的责任。这与现代所主张的男女平等思想有所区别。在孔子看来,家作为最小社会单位,对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夫妇恩爱、父慈子孝、兄弟和睦,这样才是齐家的理想境界。齐家同时也是治国方略之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才能治理好国家。
(二)交友之道
这里的交友之道是指作为个体如何与外界进行交流,故归为处世之道中。孔子对交友有其原则,一是要注重交友的质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择其善者而从之,期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二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教导弟子在交友时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注重诚信,以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二,要宽容和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论语》中对齐家之道和交友之道的阐述,对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囿于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差距,在齐家之道中难免会有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思想冲突指出,但其中关于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维护家庭生活和谐安定的思想,可以取其精华、批判性地继承。
三、治国:仁政德治,礼法并用
《论语》中的治国之道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孔子的治国理念——“仁”。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自孔子“天下归仁”的主张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仁政”,后荀子发展出“礼刑并用”的治国理念,在传承中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孔子所主张的“仁”即“爱人”,以己为中心,通过血缘关系的仁爱,推己及人,则“天下归仁”。
(一)以德治国
德治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就是道德。通过道德对内心的约束,成为君子,以君子之道齐家,以孝道推及君臣。只有以德治国,人人都以道德约束内心和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天下的太平。而对于法治,孔子并不排除,而仅将其作为德治的补充。 “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法治是通过外部约束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并不能服众,人们内心对其所犯错误并无羞耻感,日后还有再犯的可能。
(二)礼法并用
孔子以德治国并不排斥“礼”和“法”的运用。孔子认为,“礼者,即事之治也。”同时,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系其仁政的一部分。“礼”是人民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礼的运用能够使人安分守己,社会安定。孔子将“法”作为治国的最后一种方法。此处“法”的含义于今天不同,更倾向于刑罚。当德、礼均无法使用时,“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的治国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其价值性。孔子主张的仁政,要求施政者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同时民众也要以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服从法律及道德规范,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和纠纷。
四、《论语》与全面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部分指出,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不仅要提高人民的法治素养,还要提高其道德素质。习总书记将德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遵守严格性,又不失灵活性。现主要针对孔子德治思想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阐述与专业学习的裨益。
(一)孔子德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德治比喻为法治的基石,二者结合使用能达到刚柔并挤的作用。道德与法律具有共同的起源和价值取向,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二者在社会进程中可以彼此转化、互补共通。法律是对人的行为对底线要求,道德是对人对行为的一般要求。只有二者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实现。
(二)孔子德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精神内核
“全面依法治国”一在“法治”,二在“治国”,三在“全面”,三者缺一不可。“法治”一词更改了以往提出的“法制”,即更加强调“良法善治”,对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便需要以道德为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制定实质意义上公平正义的法律。“治国”则要求国家治理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人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对执法者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一方面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要求社会各方要依法行事,另一方面则要求国家、政府、社会均遵循法治,任何人都没有法外空间,“全面”的实现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实施,还需要依赖道德的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