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从一出话剧发现并喜欢上李敖的一本小说《北京法源寺》,再到探寻书中时空浓缩的历史舞台:北京法源寺。了解到在庙宇众多,名刹林立的北京城闹市一隅竟还隐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千年古刹。北京法源寺又名闵忠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始建于唐朝,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所建。自唐朝建寺以来,北京法源寺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宏大的建筑规模,与历代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梁城,掠走“徽钦二圣”,其中宋钦宗就曾被囚禁在寺内。元灭南宋后,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诗人谢枋得也曾被关押在此,直至在寺内绝食殉国。
尤其在晚清风云际会的历史中,法源寺和戊戌变法中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袁世凯、慈禧太后等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法源寺》这本小说就讲述了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以晚清戊戌变法为核心事件,以北京法源寺为核心场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的命运看不到出路也望不到尽头,这个国家该走向何处?将走向何处?法源寺中,丁香树下,晚清各色人物,游走在庙堂与民间,在革命、改良与保守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辩论。康有为满腹经纶、殚精竭虑、穷其一生、矢志不渝,谭嗣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牺牲生命完成自我,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荡气回肠之音。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他们的精神之光虽不能将黑暗驱逐,却可以把历史的大幕点亮。《北京法源寺》试图写下的,正是一个民族的心路,晚清这段历史,波谲云诡,影响了中国的进程。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应该看如何变革,看大事件中的志士仁人、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的困局中更多的侧面。
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只有深深植入那个年代和境遇里,才能为如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多一些思考,晚清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仁人志士先后涌现出来,他们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自觉不自觉走上了探索国家未来命运的道路。而当今的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步阔前,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现如今我们又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新的长征,而在新的长征路上,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壮志,以青年的热血、责任与担当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千年古刹,千年见证。一座北京法源寺,半部中国史。闲暇之余,您不妨也读一本《北京法源寺》,看一出《北京法源寺》,再来一次按图索骥的探寻之旅,去北京法源寺走一走,去感受历史的沧桑,去捕捉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身影,或者仅是于繁华闹市中寻一处心灵的静心之所。身处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充满魅力的圣地,将会是一次奇妙的因缘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