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研究 > 调查研究
我院反映教育类APP市场乱象存在四方面侵权风险
作者:安蔚  发布时间:2020-06-08 15:46:25 打印 字号: | |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类APP迎来井喷式发展,特别是近期为有效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感染风险,全国大中小学延期开学,一些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开通网课,借助教育类APP为学生开展线上教学,推动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我院经调研发现,教育类APP行业乱象丛生,易引发四方面侵权风险。

一是强制接受授权涉嫌侵犯用户自主选择权。多数教育类APP下载时,都是强制用户必须同意授权,如“小猿搜题”APP在登录页面显示“注册即代表同意用户协议、用户隐私协议、儿童隐私协议”,如果用户不同意授权就不能注册使用。尽管有时注册APP强调授权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但多数APP强调授权还是为了通过该行为获得用户信息。如通过“获取设备安装软件列表”权限、了解到用户手机中安装了哪些软件,通过这些数据进而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或通过数据将用户标签化,进而开展所谓的大数据营销、精准营销。除此之外,有些教育类APP甚至利用“格式条款”,把索取信息的要求隐藏起来,放在长篇的用户协议中,以表面合法而实质却是通过蒙蔽用户的手段来获取用户信息,甚至设置霸王条款,恶意规避法律责任。这种硬性要求构成对用户自主选择权的侵犯。

二是滥采个人资料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权。教育类APP普遍存在对用户个人资料的滥采及肆意利用行为,超范围采集用户通话记录、短信、通讯录及位置等敏感信息。一些教育类APP甚至还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线上答题器、多媒体课件展示、互动式小黑板等功能未经用户同意采集个人信息。但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给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留下巨大隐患,有些甚至影响到用户的线下生活,比如青岛早报教育微信公众号“教育范”曾做过一项调查,对于教育类APP存在的问题,受调查者反映“个人信息泄露,经常接到推销电话”占比最高,比例达22%。教育类APP因用户多为未成年人,也不利于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敏感信息的保护。

三是不良信息泛滥违反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在利益驱使下,部分教育类APP为提高吸引力,经常发布一些“成人化”“低俗化”内容吸引中小学生,内容过度娱乐化甚至存在“涉黄涉暴”等违法有害信息,污染青少年学习环境。如“作业狗”“口袋老师”“初中知识点大全”等号称学习教育类APP就因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于2019年初被国家网信办清理关停。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未成年人来说,教育类APP中存在的各种不良信息、色情信息会引起未成年人的猎奇心理,甚至还会引发模仿,轻则导致价值观混乱,重则迫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这些行为不仅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触犯了《网络安全法》中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但由于教育类APP市场数量庞杂,良莠不齐,且没有相关的细则及专门性法律法规,导致这些行为难以得到遏制。

四是借知名APP外壳鱼目混珠涉嫌知识产权侵权。有些小成本教育类APP与知名教育类APP图标高度相似,界面、功能等也雷同,导致用户混淆;另有山寨教育类APP使用与正规教育类APP关联名称,使得用户很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在手机应用商城搜索“作业帮”,可搜出“作业帮口算”“作业帮直播课”“作业搜题帮”“作业答案帮”“作业拍”等十余个APP。这些“山寨版”学习类APP借知名教育类APP的外壳博取流量关注,大肆推广游戏和广告,既涉嫌侵犯正规教育类APP的著作权,也有损正规教育类APP的商业信誉,同时涉嫌不正当竞争。

2019年1-4月,国家网信办会同教育部、全国扫黄打非办等有关部门开展教育类APP专项整治,教育类APP市场乱象得以改善,但是仍存在许多行业及监管漏洞需进一步改进,针对此,我院建议:

一是细化相关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做了相关原则性规定,但是仍然缺乏实施细则,不足以满足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需要。比如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但是,由于没有对“显著”的概念作进一步阐释,给各类APP经营者留下了违法空间,打法律“擦边球”。建议建立完善的规制与处罚机制,建立统一的某些行为的认定标准,加大对违法违规教育类APP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二是加强多部门联合系统治理,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诸多乱象涉及到多个部门,网信办、市场监管、公安、教育等部门都是从各自权限入手,依法开展教育类APP治理,缺乏系统、常态的监管举措,难以达到监管效果。尽管网信办等主管部门已经建立了对教育类APP相关企业的主体责任制,但是主体责任如何落实、如何开展常态化监管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建议加大教育类APP的综合治理,加强对APP各个环节的监管,开展常态化的专项治理、联合治理。

三是督促用户提高维权意识,不再简单的“一卸了之”。加强对教育类APP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让用户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懂得如何维权,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下载APP时仔细阅读各种协议和细则,发现霸王条款等侵权行为,积极主动通过合理渠道投诉举报或者法律维权,切实承担起用户的监督职责。

 


 


 

 
责任编辑:唐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