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始建于1949年6月。1987年5月,原房山县法院和燕山区法院合并,成立了现在的房山区人民法院。现审判办公楼于1999年7月9日奠基,2000年12月15日竣工,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政通路10号,占地33亩,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
全院现有人员530人,其中行政编348人,事业编23人,聘用制人员159人。内设机构改革后,下设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一庭、民事审判二庭(金融审判庭、破产审判庭)、民事审判三庭(少年家事庭)、行政审判庭(环境保护审判庭)、综合审判庭、执行局、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燕山人民法庭、城关人民法庭、窦店人民法庭、河北人民法庭、长沟人民法庭、长阳人民法庭等15个业务庭室;政治部(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综合办公室、法警大队、后勤服务中心等4个综合部门。
近年来,房山法院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年收案数保持在4万件左右。在历届党组的带领下,房山法院始终践行“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的治院方针,推行“三二一”审判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法官助理制度,探索实践“互补型审判方式”新模式,受到最高法院关注,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市法院得到推广;纵深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家事审判改革、内设机构改革等,创造系统集成新成效。以司法责任制为主线,完善“三三三一”司法责任制体系和审判权、审判监督权、审判管理权“三统一”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院庭长办案“五位一体”机制,拓展“两级清单”审判管理模式,建立起“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制度管理体系,2018年获评“第一届全国法院审判管理优秀业务单位”。
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以审判质效为核心,不断提升司法为民水平。完善司法保障“五个一”工作机制,发起建立“京津冀中基层法院司法合作平台”,推进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服务保障区域发展新环境。以深化诉源治理为抓手,推动出台全市首个区级诉源治理工作意见,联合司法所开展“无讼村居”创建工作,完善“诉非衔接”工作机制,获评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高标准建设全国“两个一站式”服务体系,得到周强院长充分肯定并指示推广工作经验,被确定为“两个一站式”示范法院。多点集成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依托3D导航、“房晓法”智能机器人、智慧调解APP、 “24小时便民服务亭”“24小时智能诉讼材料交转柜”等系统设施,为群众提供 “全网式、全天候”的诉讼服务。
践行党建引领新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七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完善富有职业特色的党建考评机制,深化“团队化微型党建”,不断夯实党建责任基础。大力加强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创办“天平论坛”理论实践研讨平台,实施房法“星空园”计划,不断完善 “三考五档两评查”考核管理体系、“两组两员六清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有效提升队伍素质、激发队伍活力。深化“系民心·铸法魂”文化建设,构建“八微四端四平台”法治文化宣传载体,连续三年获最高法院政治部、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通报表扬,荣获“全国法院新闻舆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因工作成效突出,房山法院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法院审判管理优秀业务单位”“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院新闻舆论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两次。涌现出“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民三庭(少年家事庭),“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河北人民法庭,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法官厉莉,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王保新、赵洪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法院先进个人、首都政法先锋“乡村法官”连春祥,全国最美家庭获奖者、北京榜样马志敏,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马绍辉、肖婧、刘莹,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个人段大虎等一批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