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院立足司法为民、服务大局,发挥人民法庭前哨作用,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的大格局中统筹推进,建立诉调对接、巡回审判、诉讼服务、基层治理、普法宣传“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将基层纠纷矛盾回归社会化预防和处理,促进矛盾纠纷在诉讼前端快速解决,推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以协同联动为突破口,建立“诉非衔接”工作机制。一是打造“三纵一体”的垂直管理和推进体系,遵循“1+6”模式,由立案庭垂直管理6个人民法庭的立案窗口、速裁组和诉调对接组,在6个人民法庭抽调青年骨干成立速裁、调解审判组,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诉讼前端分流化解。立案庭与6个人民法庭统一模式、集中发力,形成立、调、裁“三纵一体”的垂直管理和推进体系。二是将人民调解员编入速裁团队,每个速裁法官结对指导3-5名人民调解员,提升调解实效。2019年上半年,该院民商事收案16981件,立案导出16261件,调解成功4236件,速裁结案4179件,诉讼前端矛盾化解率64.4%。立案阶段“多元调解+速裁”诉讼前端分流化解大批普通纠纷,专业化审判庭后端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工作格局成效初步显现。三是搭建人民法庭诉调对接网络,各法庭与辖区乡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委会、基层调解组织多方联动,属地属事包案调解、综合施策化解矛盾。2018年至今,联动化解矛盾纠纷3400余起。
二、以“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为抓手,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1+6”调解工作格局的基础上,我院注重将矛盾化解重心前移,着力培育社会调解力量,以“矛盾不升级、不上交,纠纷就地吸附化解”为目标,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司法确认为保障、以‘一站式’为核心、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与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共同建立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对辖区内各类、各级调解组织达成的调解协议,由法官全程指导,并对有管辖权的案件依申请进行司法确认。通过“提前介入、全程监督、预先审查”一体化联动,强化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两个程序紧密对接,最大限度实现人民调解效力司法化。自2017年7月该机制运行以来,对社会调解组织制作的1500余件人民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其中包括300余件信访转办案件,带动5000余件矛盾纠纷在诉讼渠道外化解。
三、以智慧法院建设为助推器,建立现代化诉调对接平台。一是构建“互联网+多元调解”格局,研发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平台手机APP系统,将调解工作与智慧法院建设相融合,构建人工与智能互动、线上与线下互通的工作模式。通过调解员与法官在线互动,加强对辖区人民调解员的指导。二是深化24小时诉讼服务平台建设,在院外和各法庭推广设置“24小时便民服务亭”“24小时智能诉讼材料交转柜”,线上、线下联动集成,为辖区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智能”综合诉讼服务,提高调解效率。三是构建“八微四端三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定制式、流动式、浸润式精准普法,通过“小乐说法”“普法巴士”等自主普法宣传平台,主动拓宽司法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治理。
四、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为着力点,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一是启动“无诉讼村”创建工作,联合辖区司法所在青龙湖镇马家沟村开展“无诉讼村”创建试点,建立纠纷导回机制,引导村民树立“无讼”意识,实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二是选树青年速裁法官为人民法庭代言人,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及调解工作的认可和理解,树立法院良好形象,有力推动调解工作开展。三是拓展人民法庭“环十五公里诉讼服务圈”,把审判力量下沉与基层治理创新有效整合,增设社区法庭、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方便群众就近立案、调解、开庭,将矛盾吸附化解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