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改专栏
我院完善“多元调解+速裁”大格局提升基层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实效
  发布时间:2019-04-09 10:14:02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在市高院的统一部署指导下,我院深入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打造“1+6”格局,大力推进矛盾源头化解,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2018年,我院民商事收案27048件,立案导出29460件,调解成功8949件,速裁结案10214件,诉讼前端矛盾化解率69%,排名全市法院第一,审判质效呈“四升两降”良好态势,已达到寇院长在年初全市法院院长会上要求的“将60%的民商事案件解决在诉讼前端”的目标。

一、培育多元解纷力量,完善“1+6”的立、调、裁工作体系

成立速裁审判庭,6个人民法庭分别组建速裁审判团队,统一模式、集中发力,做大做强诉讼前端矛盾分流化解工作。

一是构建“三纵一体”垂直管理和推进体系。做大做强诉讼前端矛盾分流化解工作,整合全院调解、审判资源,在立案、诉前调解、速裁三个阶段分别遵循“1+6”模式,由立案庭、速裁审判庭、诉调对接中心垂直管理6个人民法庭的立案窗口、速裁组和诉调对接组,实现人民法庭立案导出、多元调解、速裁三项工作全覆盖,形成了“三纵一体”的垂直管理和推进体系。2018年,我院人民法庭共结案16635件,占全院民事结案量65%,有效扩大了诉讼前端分流案件规模。

二是完善立、调、裁“三点连环”工作机制立案庭受理案件后,将符合诉前化解条件的案件导出至诉调对接中心,协调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进行多元化解,调解不成的分流至速裁庭,速裁不能的流转至后端审判庭,实现三个环节无缝对接。通过严把诉前筛选分流关、扩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大对外委托调解力度,实现以调促裁、调裁衔接,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

三是建立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与房山区司法局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会签《关于全面推广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对全区27个司法所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进行全覆盖培训,法官全程参与指导人民调解、监督调解活动,调解成功的案件经当事人申请直接进行“一站式”司法确认,实现了人民调解效力司法化。2018年,我院对900余件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指导调处纠纷4000余起,其中同济东方医院群体性纠纷案被市司法局评为“矛盾不上交十大典型案例”。该项工作得到中央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办公室督导组、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督导组、市高院和房山区领导充分肯定,被司法部称为“枫桥经验”北京升级版。

二、发挥速裁轴心作用,加强“一体化”速裁审判团队建设

建设集“速审速裁职能、资源整合职能、程序衔接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速裁审判团队,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法院主导、资源整合、同步解纷、互促共赢等方面的集成效应。

一是做实审判职能,搭建案件高效运转的“核心处理器”以简案审理规范化、批量化为施力点,完善类案分组审理,充分使用制式化笔录、审理要点和要素式、令状式文书简化庭审和制判工作。建立速裁案件管理二级指标,把控收案、筛案、转案、送达、排庭、宣判等时间节点,加强节点管控和指标管理。组建速裁工作保障组,剥离送达、公告、调取证据、评估鉴定等事务性工作,提高排庭成功率、一步到庭率、当庭裁判率等核心指标。去年我院速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19天。

二是整合人民调解力量,拓宽纠纷处理“提速超车道”。对我院聘请的人民调解员进行重点培育、精准指导,着力提升诉前调解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统一调解与速裁两个阶段的事实审查标准,确保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同一尺度。压实调解成功率、调裁同一率、息诉服判率和调解自动履行率的考核责任,促进调解质、效双提升。2018年,我院人民调解员在法官全面指导下共调处各类民商事纠纷7902件,占前端化解总量的41%。

三是衔接简繁审理流程,把牢后端精审的“节能阀”。“三点连环”机制下,速裁既是诉前多元调解的后端,也是民事诉讼程序的前端,是繁简分流的“总阀门”。速裁团队在案件流转时限内进行流程预判,部分案件经筛查直接转入后端;部分案件在完成送达、鉴定、确立焦点、证据固定、风险评估等事项后,仍不适宜速裁的,转入后端精审,提升了案件梯次分流阶段性成效,减少了不必要的审判资源能耗。我院民事审判后端收案量较分流前减少53%,为打造“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审判工作格局筑基铺路。

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五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立足司法为民、服务大局,发挥人民法庭前哨作用,建立诉调对接、巡回审判、诉讼服务、基层治理、普法宣传“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将基层纠纷矛盾回归社会化预防和处理,推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搭建人民法庭诉调对接网络,各法庭与辖区乡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委会、基层调解组织多方联动,属地属事包案调解、综合施策化解矛盾, 全年联动化解矛盾纠纷2800余起。二是拓展人民法庭“环十五公里诉讼服务圈”,把审判力量下沉与基层治理创新有效整合,增设社区法庭、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方便群众就近立案、调解、开庭,将矛盾吸附化解在当地。三是深化24小时诉讼服务平台建设,在院外和各法庭推广设置“24小时便民服务亭”“24小时智能诉讼材料交转柜”,线上、线下联动集成,为辖区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智能”综合诉讼服务。四是启动“无诉讼村”创建工作,联合辖区司法所在青龙湖镇马家沟村开展“无诉讼村”创建试点,建立纠纷导回机制,引导村民树立“无讼”意识,实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五是推广“人民法庭代言人”品牌,选树青年速裁法官为人民法庭代言人,通过“小乐说法”“普法巴士”等自主普法宣传平台,开展定制式、流动式、浸润式精准普法,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唐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