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丽,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长阳人民法庭副庭长, 200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房山区法院,先后任职于执行庭、民一庭、长阳人民法庭,于2015年成为第一批员额制审判员。因优秀的工作能力、突出的工作业绩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她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并先后获得院优秀工作者、审判业务优秀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柔肩挑重担 冲在最前线的速裁先锋
来院工作7年,从事审判工作4年,2016年,李亚丽已经成为长阳法庭名副其实的青年业务骨干,“看起来娇小柔弱,但却踏实肯干,有工作热情,做事利落干练,审了这么多案件无一超审限,适用普通程序的也很少,适合做速裁”,这是长阳人民法庭庭长选择由李亚丽做速裁工作的初衷。对于速裁工作李亚丽起初心里没有底,因为家里孩子小,又没有老人在身边帮衬,平时都没有更多时间加班,万一孩子再生个病,请假照顾孩子可能会影响工作,想到这些她顾虑重重,担心自己胜任不了速裁工作的重任,但是庭长的坚持给了她尝试的信心。
长阳法庭虽是派出法庭,但其管辖的区域包括房山区首府所在地良乡以及龙头发展区域长阳,每年3000件左右的收案量居各派出法庭之首,案件类型也是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庭室做速裁工作其挑战性可想而知。“做就要做到最好”,秉持这个决心,李亚丽扛下了庭里简易组的重任。案件量大且需快审快结,一天下来真的很忙、很累,简易组一审一书一助三个小女子手里长期保持200来件未结案,每个月费尽全力结出一大半,马上就会有足量的案子补进来,让人不能有丝毫懈怠。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审判任务,她每天都安排了做不完的工作,阅卷、开庭、调解、制作文书,每一个卷柜里,甚至书桌上都是满满的案卷;她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棘手的情况、难以决断的各种状况,常常是刚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一个新的问题;外出送达,她与助理常常一个半天就要完成30余案的送达工作,虽酷暑难耐,但却滴水未尽,因手里满是卷宗已经没办法再多拿一瓶水,她说:“速裁组的工作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没有时间做更多的交流,几个字交待下去,其他人便要理解到位,并迅速完成工作。”
在简易组,为了提高结案效率,必须集约案件处理模式,所以合并审理是常见的审判模式,座无虚席、旁听人员都被挤到了楼道里,这是简易组法庭内的常见情形,20几个案件开下来常常要到下午一点才能结束,书记员说打笔录打到最后脑子已经迟钝了,而李亚丽更是说话说到嗓子都哑了。“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17年1月1日,李亚丽的手机里收到了一张同事发来的图片,图片上显示2016年北京市法官的结案排名,992件,房山法院第1名,全北京市第15名,这是李亚丽所带领的速裁组在2016年所创造的骄人成绩,用不到全庭六分之一的人员力量审结全庭三分之一以上的案件,成绩着实喜人,但背后的苦辣酸甜只有她们自己知晓。
稳中求胜 急行军中的常胜将
作为审判经验尚显不足的青年法官,李亚丽能优质高效的审结九百多件案件是有原因的。她始终记得一位法院前辈说过的话:“要在不出错的基础上出彩”。实践中她不会的多请教、不懂的多查阅、不知的多钻研,她的桌边常摆着各种法律书籍,老法官的办公室也经常有她驻足请教的身影,2016年,她审理992件案件中无一发回改判,而自2012年独立审理案件以来,李亚丽仅有一件案件被发回,且并非因为实体错误。
高质量的审判业绩,李亚丽是如何做到的呢?“裁判就是左一点右一点的衡量,是在天平上寻找利益平衡点,平衡点找到了,实体公正也就实现了。”这是她对自己审判经验的总结。在一件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中,原告在为被告提供劳务期间受重伤,经法院委托鉴定,原告构成一级伤残,赔偿指数(伤残率)100%,需要完全护理依赖,这意味着原告的后半生可能都要在轮椅上度过,而且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一辈子。为此,原告提出高达200多万赔偿请求。面对高额的赔偿,几个被告开始互相推诿、虚假陈述、干扰法庭调查,在这种情况下,李亚丽单独与被告代理人进行了谈话,阐明了利害关系、释明了法律后果,并责令被告提供劳务分包合同,并根据证据确定了双方的劳务关系以及违法分包的事实。同情弱者是法官应有的职业情怀,但却不能作为判决的价值导向,法律的最终归宿还应该是公平公正,在这个案件中原告虽然是受害者,但其高达200多万的诉讼请求中存在虚高的成分,通过细致的庭审调查,李亚丽查明一名被告已经垫付60多万元的医疗费,以及原告继女曾因其亲生父亲的交通事故事件中已获赔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关键事实,最终做出了判决,确定被告赔偿原告九十多万元,双方均未提出上诉,实现了胜败皆服。
除了实体公正,李亚丽也很注重程序公正。外表看起来柔弱秀气,如何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威严?李亚丽的答复是:“正人先正己,修己达人。”李亚丽的书记员这样评价她:“开庭很规范、很有气场”,虽然是青年法官,但李亚丽主持的庭审多次在院内组织的庭审比赛中被评为优秀庭奖,当事人也鲜有哄闹法庭的现象,因为从坐上法台的那一刻起李亚丽就从程序上让当事人感受到了法官的公平正义。
审判工作不仅仅是要多办案、办好案,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审判经验形成理论成果,李亚丽就是这样一位不仅注重审判实践更注重经验总结的法官,她常年专注于审判事业,笔耕不辍,其撰写的《关于高房价背景下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统计分析》获得北京市法院司法统计分析三等奖、撰写的论文《应然与实然:司法权威之解读与重构——以裁决文书自动履行率为视角》也荣获北京市法院刊物稿件二等奖。遇到疑难复杂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李亚丽总是想多提炼一下、再升华一点,在审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时,原告2009年受伤,2013年起诉,被告提出原告起诉超过诉讼时效,但本案特殊之处在于原告在2013年进行的伤残鉴定,那么相应的残疾赔偿金及精神损害抚慰金以及鉴定费是否超过了诉讼时效呢?李亚丽发现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如果将这个问题提炼总结将对审判实践产生指导意义,于是在认真研究案例之后,她撰写了《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残疾赔偿金、鉴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请求的诉讼时效问题——杨某某诉北京某快递有限公司交通事故责任案》,该案例因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2015年本)。
春风化雨 为百姓解忧的温情法官
对于法官而言悲悯之心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农民家庭出身、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李亚丽深知对于老百姓而言打官司是一件多么重大而又艰辛的事情,所以对于每一件案件李亚丽都全力探求真相、力求案结事了。
楼上漏水、楼下被淹的案件是长阳人民法庭的常规案件,这类案件虽然通过判决结案比较容易,但她总是希望能通过自己再多一点的努力让双方达成调解,她总是说:“双方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一旦选择判决,不但要因鉴定、评估而产生高额的诉讼成本,还会伤了邻里和气”。
原告李某就是这样一起案件的原告,因为被告张某家漏水导致原告房屋被淹,双方协商不成,原告将张某诉至法院,可张某态度十分恶劣且怨气十足,李亚丽意识到这个案子可能存在其他的争议。果然,通过开庭调查,李亚丽得知被告张某也是漏水事件的受害者,因为整个事件是由地埋暖气管线破裂漏水引发的,而地埋管线是开发商预埋好的,所以被告张某根本无需承担责任,“新装修的房子,没住几天就被泡了,开发商还不配合维修,现在又被告到法院”,被告张某心里满是委屈,这种情况下,李亚丽及时向原告释明可能存在其他责任主体,原告立即追加开发商为共同被告,开发商到庭之后同意对原告李某的损失进行赔偿并承担维修义务,但难题又来了,被告张某表示不把他家的赔偿问题解决了就不同意拆地板维修,李亚丽当即决定将原告及被告家的赔偿问题一并调解解决,在多番努力后,开发商与被告也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原、被告双方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事后,原、被告感激的说:“谢谢李法官,您的调解解决了我们两家的难题”。
工作不一定要有轰轰烈烈的成绩,但一定要有踏踏实实的态度,可以平凡,但一定不可以平庸,李亚丽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但不平庸的逐梦人,她用青年法官的热情书写着审判工作的华丽篇章,用对法官职业的热爱铸造着对公平正义的无限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