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践为扎实践行“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司法改革新要求,房山法院积极构建和完善“五位一体”院、庭长办案常态化机制,要求院、庭长聚焦执法办案主业,通过办理重大、敏感、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审判工作规范化。该院审判业务专家、民三庭庭长马艳佳2016年全年审结重大疑难复杂劳动争议案件206件,达到全庭法官人均结案数94%,名列全市法院庭长办案前茅。2017年1至10月份,院、庭长已审结各类案件8864件,占全院同期结案数的比例为33%,已结案件上诉258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97.1%,高于该院平均一审服判息诉率2.5个百分点,院庭长办案在提升审判质效、清理化解疑难复杂案件、提升专业化司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是“一规一考一清单”不打折扣地落实办“精品案”任务指标。自2016年上半年,该院出台《关于院、庭长职责的相关规定》《院、庭长履职情况考核办法》,设立院庭长审判权“权力清单”,均明确院庭长的首要职责是审判职责,强调院庭长应集中精力办理重大、敏感、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严格按照最高法院、市高院关于院庭长办案数量的相关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办案任务。邵明艳院长2016年带头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十余起,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了《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北京市首例组织考试作弊案件。高贺亮副院长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了北京市首例涉嫌虐待被监护人案。河北法庭王俊伟副庭长审理的关于新农村建设案件入选最高法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案例。
二是“两查一公开一公示”动态评查确保承办案件类型符合标准。该院案件评查委员会将督促院庭长真正履行办案职责作为专项审务督查重点工作,分案阶段对院庭长办案进行督查,确保院庭长接收的案件为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而不是简单易结案件。庭审阶段对院庭长办案进行抽查和全程直播,同时不定期安排青年法官及法官助理观摩院庭长审理案件的“示范庭”,督促院庭长完成办案规范化建设中的“百案示范庭”任务指标。审判管理办公室每月在院网对院庭长收结案数进行公示,将院庭长办案质效与其他员额法官一起纳入全院排名,严格实行与其他员额法官同一标准的质量业绩评价、考核标准。王军武副院长2017年审结民事案件中发回重审案件占比50%以上,对全院法官切实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和审判指导效果。佟淑副院长通过公开审理疑难复杂的股东资格确认案件对商事法官开展庭审技巧实训制课程,提升商事审判规范化水平。
三是“审结个案,明晰一片”以点带面提升专业化审判能力。院庭长审理疑难复杂案件后,认为案件存在可供研讨的法律适用问题时,庭长、副庭长召开庭内法官会议,对具体个案审理问题及类案裁判尺度进行研讨。如遇需要在院级层面统一认识的,由庭长向各主管副院长进行汇报审批后,主管副院长在各主管业务口开展业务研讨,研究专业领域中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并适时主导召开法官联席会、审判委员会予以明确。自2016年7月以来,该院共成立19个庭室法官会议、5个专业法官会议,设立了民商事专业委员会,建立起“三级会议”层级有序运行的局面。2017年1到10月份,该院审理案件的上诉率、改判及发回重审率同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降低,审判质效改善效果良好。
四是“积蓄攻坚新动能”,青年骨干办案力量司法能力得到持续发展。2017年3月房山法院正式成立速裁审判庭,对于原6个人民法庭的诉前审判团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全院所有民商事案件纳入多元调解及速裁范围,形成全院范围内“1+6”的“多元调解+速裁”大格局。6个派出法庭共抽调6名新任命的青年副庭长作为速裁审判团队的主审法官,该6名副庭长在工作任务艰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青年法官的干劲,自1月份至今,6个审判团队累计结案5330件,其中辛崇增团队、冯淼团队、李亚丽团队分别结案1284件、1051件、1002件,极大地增强了速裁工作的士气。同时,在审判工作之余,院庭长带头调研,实现“高层次审判”长足发展。各审判业务庭的重点调研课题由庭长、年轻副庭长担纲负责人,营造调研工作新气象。2017年3月商事审判庭开通商事审判工作微信公众号——燕君商语,通过文书、案例、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发布商事审判庭青年干警原创文章,目前已经推送40余期。民二庭80后副庭长孙静波出版16余万字的个人专著《立案谋略:立案实务疑难案例解析》,并在《人民司法》、《北京审判》发表调研文章及案例将近20篇,司法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展现,为该院形成崇尚研究、大兴调研之风作出了重要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