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女,36岁,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房山区法院城关人民法庭、民事第一审判庭、研究室、民事第三审判庭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现任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2002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评为房山区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2004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获得房山区优秀共产党员、房山区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获得房山区十五期间“人民好卫士”称号并荣立个人二等功;2007年获北京市法院第三届“十佳法官”称号。
她的工作鉴定中有这样的记录:2003年8月至12月,结案253件,2004年全年结案829件,占民一庭当年结案总数的29%。
同事们这样评价她:她是一名真真正正想为法律献身,为人民奉献的法官。她有信仰,有思想,工作上灵性与耐性,责任和热情同在,是一名把法律看得很神圣,并随时准备为它挥洒青春的好法官。法院能有这样的法官,当事人能够遇到这样的法官,都是一件幸事。
然而,众多的赞誉和成绩并没有放缓王宁追逐的脚步,也没有牵引王宁探询的目光,她倾其心力所要实现的是一名法官对弱势群体的关切,是一名法官对现有环境下法律出路的探索,是一名法官对法律事业的不懈执着和无私奉献。
这就是王宁,一位执着而睿智、平实而淡定的女法官。
“能够追求自己的信仰,这样的机遇当然要珍惜”
对法律的崇高信仰是王宁孜孜以求的动力。当一名法官,是王宁的追求,而当一名好法官,一名以司法公正为毕生信仰的优秀法官,则是她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她曾多次向同事表示,“法律是我毕生的信仰,我何其有幸能够在法院工作,可以用自己的所学、用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去扶弱济困,能够追求自己的信仰,这样的机遇当然要珍惜。”
厚积而薄发,当好一名法官,就要不断地积累、充实、丰富和提高,于是业务交流、审判经验、专业知识、司法理念,王宁近乎贪婪地吸纳着各方各面的知识。天道酬勤,《人民法院报》、《北京法官》、《北京法制报》以及北京法院网上陆续发表了王宁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分析文章二十余篇。她并未因此而满足,面对新类型的案件,查资料、翻书籍,寻找法律依据;为了提高案件调解的针对性,更好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为使当事人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赔偿案件中具体数额的确定,她独创了赔偿数额明细表。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法律信仰,这一切在她看来都显得理所当然。
法律在王宁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而神圣,当她坐上高高的审判台,执起法槌的时候,当当事人以她作为公平的标尺的时候,她总会扪心自问,“我是否能够心安理得地说,我无愧于神圣的法律事业”。她就是这样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内心的天平,不敢稍有亵渎。在担任审判职务三年多的时间里,她不曾接受过当事人的一分一厘,不曾接受过亲戚朋友的请托说情,不曾给胸前的法徽、头顶的天平抹上过一丝杂尘。
对审判事业的无比热爱,铸就了王宁无限的工作热情。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工作,更多的被她当作一种乐趣和生活的需要。三年一千多个日子里,她几乎没有一天按时下班,就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被她用工作来挤满了,而午饭却时常忘记去吃。对工作的倾心投入,使她不可避免地冷落了家庭。当年幼的女儿搂着她的脖子叫她坏妈妈,当年迈的双亲依然在不辞辛苦地为她操持家务,王宁也感到不忍,也感到愧疚,但对法律的执着追求和对审判事业的无比热爱,使她义无反顾地将工作摆在了首位。她知道,这一抉择父母能够理解,在不久的将来,女儿也一定能够明白。
“当事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纸判决,要让他们满意,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得再细致一点,体贴一点”
对法律的执着追求是王宁民、法双赢的基石。王宁常说,“许多案件,当事人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纸判决。要让他们满意,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得再细致一点,体贴一点,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凭着一颗朴实的司法为民之心,王宁赢得了众多当事人的尊重。年过花甲的张大爷常会到法院,安静地坐在旁听席上听王宁开庭。有人问起,他总是讷讷一笑,搓着手说:“我就是来看看王法官,她对我挺好的。”
事情要追溯到两年前。雇主王某拖欠张大爷劳务费20250元,张大爷起诉到法院,案件由王宁承办。经过庭审核实,其中10250元双方均认可,且达成了调解协议;而另外1万元劳务费因缺乏证据,法律不予支持,但证据补齐后可以另案起诉。案件在执行过程中,被告王某因履行能力欠缺,张大爷的10250元劳务费并没有得到完全支付。张大爷认为是被告恶意拖欠,多次找到王宁表示反悔,并要求撤销调解协议,判决被告王某向他给付20250元。稍懂法律的人都会明白,他的请求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王宁始终耐心地向张大爷解释,一次,两次,三次••••••张大爷失望了,流着泪对王宁说:“我是死刑缓刑犯,在监狱里关了20多年才放出来。出来后老婆儿子都不要我了,只有我一个人过。好不容易找了个帮人看工地的活,能勉强混口饭吃,却没想到被人骗了这么多钱。现在连法院也帮不了我,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王宁听了心酸得红了眼眶,她对张大爷说:“您别着急,法院一定会尽力执行,帮您把钱要回来。现在困难您就别来回花路费了,等法院的通知吧。”此后,王宁找到承办此案的执行员,协助他们做被告的工作,希望能够早日为张大爷追回劳务费。正当王宁紧锣密鼓地协助执行时,却接到了市高院转来的涉法上访挂帐督办件。张大爷的上访深深刺痛了王宁的心,她不明白,为何自己的一番苦心换来的却是当事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然而,思量过后,她仍是一如既往地协助执行,忙前忙后,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当张大爷拿着追回的劳务费,一脸愧疚的站在王宁面前时,王宁只是笑笑:“您挣点儿钱不容易,心里着急我能体谅,钱拿回来就行了。”
法律作为社会规则所具有的引导、规范功能,可以通过法官职业而得以放大,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多做些解释,多费些思量,就能使法律的作用发挥得更全面、更极致。在现今社会中,也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法律的执着追求,使王宁深刻地理解尽最大努力让当事人满意与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同样重要。“在个案中,将法律诠释的更人性化一些,我们实现法律、促进和谐的目的也就能实现得更好一些,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法律框架下,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果。”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王宁甘受当事人的不理解而仍然一心为民、倾心付出的秘密所在。
“法律不应该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有时,也要体现法律的温情”
对法律的深刻洞察是王宁倾心为民的源泉。王宁说过,“有很多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打一次官司,处理得好坏,决定了他们一生对法律的认知”,“法律不应该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有的时候,也要体现法律的温情”。言出必行,王宁心中的天平始终向弱势群体倾斜着。
2004年4月,王宁审理了湖北省薪春县何某诉被告任某、李某人身损害赔偿一案。2004年1月,何某在矿下干活时,突然遭遇塌方事故,被砸成重伤,双下肢行动不便。尽管得到了一些经济补偿,生活仍然极为艰辛,立案后已经身无分文了。然而,二被告答辩称原告起诉的被告主体存在错误,要求法院依法驳回何某的起诉。为尽快查清事实,王宁两次前往远在二百多里地之外深山区中的秋林铺村煤矿调查情况。经核实,煤矿已经易主,被告提出的异议成立,此案或者由何某撤诉或者由法官裁定驳回起诉。何某得知这一情况后,找到主管院长说:“如果我的案子真的要重新起诉,还让王法官审行吗?她是个好法官,有她在,我放心。”由于何某不同意撤诉,此案被依法驳回起诉。文书送达后,在法律程序上可以说案件已经结束了。可是,想到何某瘫软的双腿,王宁又一次踏上了前往煤矿的路。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耐心动情地劝说下,王宁终于用自己的执着感动了煤矿主任某和李某,他们作为煤矿现有利益的继受者拿出了4万元钱作为何某的医药费。风尘仆仆地由煤矿赶回来,王宁马上将钱交到了何某手中,当天晚上,何某带着4万元赔偿金踏上了回乡的列车,车窗上映出了他那双满含感激之情的泪眼••••••
这样的案件在王宁审理的千余件案件中并不少见,每个案件王宁所感受到的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在中国现有的法制环境中,老百姓自始至终都是弱势和困苦的一方,正是对社会国情的关注和对普通百姓的不解情怀,使得王宁清楚地意识到在中国应当如何当好一名法官,应当如何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法律人,不只要对法律负责,还要对社会、对人民、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王宁正是以自己执着不懈的追求和脉脉温情的付出实践着初登审判台时的承诺。
“能够在王宁身边工作是一种享受”
对法律的无限热爱是王宁光芒魅力的根源。与王宁共过事的同事,提起她来都是满口赞叹,她的身上有一种精神,源于她对审判职业的爱和追求,源于她终身必将奉献给法律事业的理想和信念,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将这种精神传播得更远,能够以这种精神影响、带动、鼓舞甚至塑造周围的人。
隗鑫,王宁初到民一庭时的助理,至今回想起与王宁共同走过的日子,依然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两年多共事时间里,开庭延误中午不能吃饭,周末加班从无休息时间,工作一天后倦怠得抬不起来的脚步,这些在隗鑫的脑海里都记忆犹新。而最终让隗鑫坚持下来,并回首感怀那段岁月、感激那段成长经历、感谢那些磨砺所带来的丰富和成熟的,正是王宁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宁对别人从来都是关怀付出、不计回报,她让人感受到的是温暖的回馈,让你不知不觉地想要跟她一起付出、一起奋斗。”对参加工作多年、懈怠缺乏干劲儿的同事,王宁及时发现,为他开解鼓劲;对初入社会、不可避免要犯错误的后辈,王宁委婉提醒,鼓励多于批评。王宁用她的包容、她的善良、她的细腻、她的温和,带动周围的每一个人全心投入、忘我付出。在回首往日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在人生的成长阶段,能够有王宁这样一个人伴随在身边,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傲骨胜梅,慧质若兰,秉直似竹,淡定如菊。王宁正是用她难能可贵的品质呵护和守卫着正义的天平,她用其特有的宽容大度、高瞻远瞩、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向法律事业的神圣颠峰不断攀登。法律和法官职业在王宁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她毫不懈怠的自我完善,严格苛刻的自我要求,为的都是朝着理想化法官的目标,近一些,更近一些。心怀为法律事业奉献终身的梦想,她在追寻神圣法律的道路上义无反顾、铿锵前行。